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梁懌韜
  一場垃圾分類論壇,與會者聽到打瞌睡。前日,一場由城管部門和相關大學城管研究聯盟聯合主辦的垃圾分類論壇遭遇尷尬場景,經羊城晚報報道後,引起坊間討論(詳見10月28日A8版)。對於涉及民生的垃圾分類未能引起會場內人員關註,基層在著急。如何能讓市民關註甚至親身參與垃圾分類?且來看看垃圾分類推廣比較順利的街道有什麼高招——
  廣州今年提出30%社區推廣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為確保分類質量,各街道的垃圾分類督導員逢投放時間,需站在垃圾桶旁,督導市民分類投放垃圾。上周,記者採訪來自越秀華樂街的街道分類督導員趙蔚時,趙蔚透露了一個信息:“我們街道,現在不需要我再到垃圾桶邊站崗了。”她解釋稱,並不是偷懶,而是大部分轄內居民已自覺乾濕分類投放。
  真有那麼神?
  記者昨晚沒打任何招呼,進入華樂街走訪。在淘金路140號樓下,傍晚6點一過便有環衛工推出一隻餐廚垃圾桶和一隻其他垃圾桶來,這是華樂街淘金社區其中一個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點。記者7點半到8點期間在該點蹲守,發現有3名居民前來倒垃圾,他們均做到分類投放:兩名居民,將乾垃圾投進右邊的其他垃圾桶中;一名居民,將飯盒內的剩飯剩菜,倒進左邊的餐廚垃圾桶內。
  8點過後,記者發現投放點右邊的其他垃圾桶的垃圾量,明顯比左邊餐廚垃圾桶要多。儘管其他垃圾桶內仍混有一些可回收物,但記者目測發現桶內基本被投放進乾垃圾;雖然左邊的餐廚垃圾桶明顯比右邊的其他垃圾桶要空,但投放居民並沒因左桶比右桶空,而將乾垃圾投進更空的左桶內。
  如何向轄內居民宣傳垃圾分類?記者離開淘金路140號樓下,轉到趙蔚工作的華樂街垃圾分類宣教館。華樂街採取多種方式宣傳垃圾分類,趙蔚工作的垃圾分類宣教館,即是宣傳的主要陣地:館內除了海報標語照片等展物外,還設有互動游戲機供參觀者游樂。
  記者到訪時已是夜晚,分類宣教館已閉館休息,但記者看到,宣教館門前貼有二維碼,手機掃描後即可關註微信公眾號“華樂街垃圾分類科普宣教館”。通過時下流行的手機媒體,華樂街通過該公眾號,推送垃圾分類相關信息,特別是和宣教館有關的活動信息。居民不用到會場聽會,即能隨時瞭解和垃圾分類相關的信息。
  梁懌韜  (原標題:宣傳不需硬邦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v98yvnfq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